去卖保险到底好不好(卖保险真不保险?)
疫情发生这两年,大家最怕的当然还是怕丢掉饭碗。
银保监会最近数据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保险营销员)为570.7万人。从销售人员合同类型看,代理制销售人员521.7万人。而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共有销售人员973万人,其中代理制销售人员912万人。也就是说,两年半时间里,保险销售人员少了400多万人,减员达40%。
原想疫情冲击最大的应该是旅游、餐饮包括影院等产业,没想到对保险营销也会形成如此大的影响。仔细想想好像也是,一是大家收入减少了,买保险的人自然就更少了;二是保险营销需要走街串巷,上门服务,疫情防控阻断了这种面对面的服务。没生意,出不了单,只好走人了。
实际上,疫情影响只不过是雪上加霜。卖保险这个饭碗从来也就没有瓷实过。从2019年保险业清虚开始,大量没有业绩的保险营销员被从各家寿险公司的挂名下清理出来,可谓水落石出。因此把400多万人的离开归咎于疫情显然是不客观的,应该是中国保险行业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顽疾和诟病的一次大体检。保险产品因为专业和复杂,不为一般消费者熟知,才实行专业代理人制度,但保险公司构建的代理人队伍与这种专业的要求相距甚远。招人门槛太低,培训太过功利,考核当期业绩,靠人海战术冲规模。保险营销人员在没有保底的夹缝中求生存,急功近利,销售误导在所难免,最后把行业都弄得身败名裂。现在清虚冒出这么多失业人员来,应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市场就是这样,大浪淘沙,适者生存。这次保险清虚后,能否通过活血化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按一般逻辑应该也成为世界寿险大国。但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国民收入。目前低收入人群占比过高,商业保险肯定也不好卖;二是保险环境,包括诚信社会建设和保险税优政策。保险产品的本质就是一纸承诺的合同行为,在缺失诚信的环境中来卖承诺,难度可想而知。税优政策向保险倾斜可以激发大家购买保险的积极性,虽然税收上减少了,但把国民的商业保障夯实了,最后不也稳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
但目前这两个问题要解决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保险公司的专业代理人制度在短期内也不可能脱胎换骨,高淘汰率涛声依旧。
看来,卖保险这碗饭还真不保险。
本文由悠然发布,不代表答财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