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综合险(高质量发展进行时 我国财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对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告。
目前,财产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由2012年的5530.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6%;市场共有直保财险公司89家,其中中资67家、外资22家;专业性公司达16家。
银保监会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财险业回归保障本源,围绕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三项根本任务,持续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保险保障本源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财险业业务发展速度快、险种结构逐步优化。据披露,财产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5530.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6%;第一大险种车险保费占比由 2012年的72.4%调整至2021年的56.8%。截至目前,财险市场共有直保财险公司89家,其中中资67家、外资22家;专业性公司达16家。
产品种类上,车险、家财险、企财险、农险、责任险以及信用保证保险等传统产品进一步丰富,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险、指数保险等个性化、有特色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据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财产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达10860.3万亿元,是同期GDP的95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43.5%;2021年支付赔款8848亿元,是2012年的3.1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13.2%,高于保费增长率2.6个百分点。
规模扩张同时,财险业行业整体风险可控。2021年底,财险业总资产2.5万亿元,净资产7361.9亿元,实收资本3500.5亿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2.6倍、3.3倍和2.1倍,近十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4.3%和8.5%,行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偿付能力整体充足,2022年2季度末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03.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8.5%。89家财险公司中,86家偿付能力充足,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此外,我国再保体系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现有专业再保险公司15家,其中中资7家(含1家集团公司,即中国再保险集团),外资8家,再保险公司数量较2012年新增6家。截至2021年底,已有529家境外再保人完成再保险登记系统登记,通过跨境交易的方式为我国再保险市场提供供给。2021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向境外市场分出保费约1050亿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银保监会指出,当前我国财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多方面突破。
一是持续深化车险改革。2020年9月19日在全国落地实施《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截至2022年6月底,消费者车均保费为2784元,较改革前大幅下降21%,87%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2500亿元以上。保障程度明显提高,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将交强险保障金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机动车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达到194万,较改革前大幅提升。
二是稳步推进产品监管改革。修订发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制定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和费率厘定指引,规范产品开发行为。开展财险公司备案产品自主注册改革,启用自主注册平台,建立7*24小时产品自主注册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产品信息透明度,截至2021年底,注册产品共101840个,公众查询访问量累计达256万余次。
三是建立巨灾保险制度。2015年,指导行业组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截至2022年6月末,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876万户次居民提供7087亿元的地震巨灾风险保障,累计赔款约9636万元。指导保险公司在深圳、宁波、广东等12个省市和地区开展地方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保障范围逐渐向台风、洪水等灾害扩展。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保险资金作为代表性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如加快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据披露,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万亿元,近十年年均增长率为20.2%。
优化疫情防控保险服务。指导行业通过免费扩展新冠确诊或身故责任、适当延长保险期限或延后缴纳保费、丰富复工复产相关产品供给等方式,积极支持武汉、上海等地疫情防控。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对承保车辆延长保险期限,减少消费者保费支出22亿元。2021年以来,财险业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风险保障6.9万亿元,支付赔款3.0亿元。
积极服务新市民和社会治理。落实银保监会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有关要求,鼓励督促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为集中行业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适合新市民特点的雇主责任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等保险业务,提高新市民保险保障水平。
规范发展信用保证保险。2021年,融资性的保证保险累计为177万家中小企业提供3268亿元融资增信支持。联合有关部委在建筑、通关等领域推广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机制,累计释放7969.2亿元保证金,有效减轻企业经营压力。
增强科技保险保障。推动成立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加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风险保障,为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保险保障5903亿元。持续推进首台(套)、新材料、知识产权等科技保险发展,为全国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提供风险保障9745亿元。
开展综合保险服务。财险业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会、广州亚运会、武汉军运会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保险保障,助力重大赛事活动成功举办。
坚持防范化解风险
银保监会指出,当前财险业市场秩序持续规范。车险、农险等重点领域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已得到严肃处理追责。
一是有效防范重点领域风险。2017年果断停止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业务试点,督促相关公司妥善做好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业务满期给付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开展公司治理评估,及时公布违法违规的股东,积极防范公司治理僵局以及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公司风险。
二是稳妥化解重点机构风险。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高管薪酬、停止接受新业务等监管措施,妥善化解个别财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隐患。批准成立大家财险公司和36家省级分公司,促进安邦集团风险处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2012年以来,我国财险业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
“走出去”方面,银保监会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聚焦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痛点和难点,助力中国海外利益项目行稳致远。2022年上半年,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累计为164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项次中国海外利益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合计保障境外资产总规模逾2.1万亿元。
“引进来”方面,截至目前,我国财险市场已有外资财险公司22家,保费收入占行业2.5%,较2012年提升1.3个百分点。批准外资保险机构经营交强险业务,拓展业务范围。批准美国再、大韩再在华设立分公司,批准法国安盛集团全资收购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批准信利财险由直保公司转制为再保险公司。
同时,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增多。如推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支持上海保交所建设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为跨境再保险交易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2019年以来每年10月举办上海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为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发”的转型升级探索了经验,正日益成为国际再保险市场几大重要会议机制之一。
强化科学监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监管层的引导、规范、推动。
2012年后,监管层加强行业发展顶层设计。印发《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推动行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体系。印发《关于推动财产保险业科技赋能加快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科技赋能,促进财产保险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发展。
此外,银保监会持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落实“放管服”的要求,实施监管主体职责改革,按照明晰职责、各司其职、权责对等的原则,将64家法人机构监管职责下放到属地监管局,制定统一机构监管规则,发挥一线监管优势,培养素质全面的机构监管人才队伍,构建银保监会与36家银保监局协调联动的机构监管新格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由悠然发布,不代表答财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