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消费信贷的二十六种风控策略)
众所周知,风险控制是消费金融的核心。方法论上,消费信贷风控的可选择策略很多。根据策略的可选择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相容性的可选策略,一般选择一种策略为主,另外一种策略为辅形成策略组合;第二类是二选一的策略,选择了一种策略也就排斥了另外一种的、非此即彼的排斥性策略;第三类相机性策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以及情况发生变化采取相应变化的策略。
一、相容性策略
消费信贷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外在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可以在以下可选风控策略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某种策略为主,另外一种策略为辅的相互结合的组合性策略。
1.外部与内部
外部控制是指以信贷机构自身之外的途径来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完善的司法体系和征信体系。这些外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强制性和惩罚严格性,对客户的主观违约风险非常有效。而且,这种措施并不仅仅是事后的亡羊补牢,只要这种外部威慑力足够强大,能够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以大大减少客户侥幸逃债的机会,就可以保证客户在贷前就谨慎借贷,从而大大降低信贷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的压力和成本。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真正有效的外部控制体系,反而是总体成本最小的一种策略。当然,外部风控体系的完善,与文化观念、法律制度、金融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消费信贷机构自身是无法左右的,只能依靠政府来逐步完善,
内部控制当然是信贷机构依靠自身的风控能力和水平来控制风险,这对客户的客观违约风险的效果更好。可能一般都认为内部控制肯定为主,外部控制为辅。当然,如果信贷机构自身拥有强大的风控能力,内部控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规模实力较小的信贷机构,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风控体系之前,依靠外部风控措施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中国由关系型熟人社会向契约型交易社会转变过程中,信用体系和司法体系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随着契约型社会的基础设施,即信用体系和司法体系的逐步完善,外部风控可能逐渐会转变为主要的风控措施。当然,在中国的司法制度和征信体系仍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各家信贷机构不得不各自建设自己的风控体系,只能先依靠自身的内部控制为主,外部控制为辅,也是不得不付出的重复建设成本。
2.主体与辅助
根据风控的对象,内部风控模式又可以具体分为对客户自身的控制与客户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辅助控制。
对客户自身,即风险主体进行风险控制,是消费信贷机构大多采取的风控策略,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从中筛选出风险相对较低的客户。通过不断优化指标体系、权重赋值、统计算法、评估模型等,这种策略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在稳定的外部条件下,消费信贷风险的内在规律性,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揭示和模拟,进而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估,一种可靠的风控策略。但是这种技术性策略的效果,依赖于风控体系的建设成本以及运营的数据成本。
除了对客户进行筛选的主体策略之外,也可以通过客户之外的因素进行辅助控制,比如抵押、质押、担保、保险等转移风险的策略,有时候效果可能也不错。不过,质押或者质押,对于很多客户来说并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并没有太大的实现可能性,引入第三方的担保和保险的风险转移策略,是更加可行的风控策略。当然,这些辅助策略都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就是办理手续和事后管理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主体控制和辅助控制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一方面是风控效果的权衡;另一方面,也是数据成本与运营成本的之间权衡。这两种策略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无非就是各个不同信贷机构之间自身内在资源禀赋的路径选择,以及成本高低的权衡。而且,两者之间也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相互结合使用,风控效果可能更佳。
3.事前与事后
对客户主体的控制,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不同策略。事前控制是在贷款前对客户进行有效筛选,就是前面说的大数据风控策略,也是几乎所有的信贷机构的主流风控策略。但是,这种策略的效果与成本成正比,搜集客户的数据越多,付出的数据成本越高,对客户风险评估越准确,风控效果越好。但是,一方面,随着数据的增加,数据成本必将导致边际递增,成本递增规律决定并不是数据收集越多越好;另一方面,风控的收益最终也会出现边际递减,收益递减规律决定风控也不是越严越好。递增的成本曲线与递减的收益曲线,共同决定大数据风控的一个最优数量。事前控制策略的关键在于最优数量的求解。
事后控制策略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性策略,对客户的风险进行连续监测,如果发现客户可能出现逾期甚至违约的风险,信贷机构可以及时采取相应催收等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失。当然,事后控制也不仅仅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性策略,通过贷后的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主动措施,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策略。
一般都认为事前控制策略优于事后控制策略。事实上,事前控制对事后控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事前控制好了就可以减轻事后控制的成本和压力。反过来,加强事后控制也可以减少事前控制的成本和压力。比如,民间借贷大多是一种事后控制策略,在一种小范围的关系型社会中,违约可能让客户在熟人社会中根本无法立足,这种事后违约的高成本就可以充分降低事前的信贷风险。更有甚者,黑社会性质的暴力催收,也可以大大减低违约的风险。前面说的外部司法和征信处罚也是一种事后控制策略,事后的严厉惩罚可以迫使客户事前谨慎借贷,从而大大降低事前风控的成本。大致地,事后风控的强制性越强,风控效果越高,风控成本也越低。
4.激励与处罚
消费信贷风控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为什么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客户自己来控制自己的风险,不是一种更加主动的风险控制策略吗?这就是激励与处罚策略。
通过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客户自己控制好风险,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比如贷前将搜寻数据的成本直接让利给客户,让客户自己填写个人信息,填写信息越多越真实,给予的信贷额度越大、利率越优惠;贷后能够按时还款给予一定优惠减息,奖励更大的授信额度和更长的还款期限。
反之,如果客户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风险,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比如贷前自己填写个人信息较少,减少授信额度;个人信息弄虚作假,不给予授信,或者已授信客户取消授信,提前还款;出现逾期则给予一定的罚息,降低授信额度、上报征信等等。
机制设计就是利用人的理性让客户自我控制风险,这就是俗话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激励机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弈惩罚策略的作用。激励制度的设计,就是将技术风控的成本转化为对客户的奖励,让利给客户。不过,这种策略可能更适用于高信用客户。处罚制度的设计,就是将风险成本转移给违约客户,适用于低信用客户,强迫其提高信用。
5.存量与增量
存量客户与增量客户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信贷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已开发存量客户还是增量客户为主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存量客户的风险特征已经被消费信贷机构所充分了解,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来良好信用的存量客户,信贷机构以奖励措施,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更大的授信额度,更长的还款期限,来留住存量客户,减少存量客户的流失。集中资源进一步挖掘存量优质客户,既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还可以降低获客成本。
在存量客户不足需要拓展新客户,或者挖掘存量客户效果不好的情况下,信贷机构以增量客户为主要业务重心,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搜寻新客户的获客成本,还需要付出筛选新客户的数据成本。不论从获客的角度,还是从风控的角度,增量市场的成本都远远高于存量市场。
所以,消费信贷机构在已有一定存量客户的情况下,都应该以存量市场作为主要业务重心。与其付出高额成本挖掘增量市场,还不如大量让利给存量客户,肯定好于增量客户风险的不确定性。
6.间接与直接
消费信贷机构是在间接金融模式下,一方面以负债业务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再以资产业务将资金发放给消费信贷客户。机构既是金融中介,通过负债和资产的两项资金交易,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又是风险的承担者,要承担消费信贷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并不能将风险转移给资金最终持有者。所以,作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高。
在直接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机构只是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利用消费信贷专业能力,接受资金所有者的委托,将资金以消费信贷的方式发放给客户。在这种业务模式中,消费信贷机构并不承担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用。这种直接金融模式,消费信贷机构将风险转移给了最终的资金持有者,也是一种有效的风控策略。不过,风险转移的结果是降低了收益,因为中介服务费一般低于存贷之间的息差收益。这种策略即使不能成为消费信贷机构的主流业务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有效地补充业务模式和风控策略。
二、相斥性策略
7.价格策略:高价与低价
价格是交易的核心,也是影响交易的重要策略。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通过不同的价格策略,调整客户的风险分布,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高价格策略主要应用于市场发展初期,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利用高价格获得高收益,可以冲抵和覆盖高风险的损失。不过高价格策略不能持久,一方面,因为高价会很快吸引大量金融资源进入消费信贷市场,最终出现供过于求,高价格无法维持;另一方面,因为高价格带来巨大还款压力可能导致客户主动违约,进而吓走和挤出信用较高的客户,剩下来的客户只能是本来还不起也不打算还款的、信用相对较低的客户,最终也无法覆盖高风险。这种逆向选择机制会导致守信客户付出高额利息和企业付出高额风险成本为失信客户买单,进一步扭曲了消费信贷市场和个人信用市场。
低价格策略适用于逐渐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一方面,低价格降低了客户的还款压力,也就降低了客户被动违约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低价格会逐渐吸引高信用客户回归消费信贷市场,带来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所以,低价格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可以扩大规模。所以,低价格不仅不会减少消费信贷机构的收益,反而会增加总收益,是更加稳定和长期的风控策略。
同样,在同一时期,价格也是分离市场的一种重要竞争策略。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低融资成本和低信贷价格吸引高信用客户,并形成护城河维持高端消费信贷市场;其他小型消费信贷机构因为资金成本高的原因,较高的价格只能在中低信用的消费信贷市场上艰苦耕耘。
8.期限策略:短期与长期
期限是金融的基础性问题,因为金融源于货币的时间价值。消费信贷作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优化配置的产物,期限决定着市场的基本供求关系。
短期限策略适用于高风险的消费信贷市场。因为金融风险根源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所以,金融本质上是短期产物,缩短时间就是降低风险,这就是俗话说怕夜长梦多。消费信贷的对象是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天然就比物资资本的不确定性更高,所以,消费信贷的风险本来就比基于物资资本的生产金融风险更高,期限更短也就是应有之义。
但是,虽然金融供给是短期的,但是消费却是一种长期行为。进而,消费金融需求也是相对较为长期的需求。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将未来收入转变为现期的消费支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未来收入在短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要将未来收入变现,必须依赖于长期的收入增长,这是个人生命周期决定的。所以,消费金融存在天然的供给短期与需求长期性的矛盾。俗话说,无恒产者无恒心,长期限策略可以吸引具有长期进取的优质低风险客户,对于高信用的信贷市场而言,正是一种适合采取的风控策略。在一个高信用的信贷市场中,短期限的策略无疑会增加客户还款压力,增大违约的风险,不如顺势采取长期限策略,保留一份长期限的生息资产,也可以获得长期收益。
9.总量策略:小量与大数
总量策略就是通过调整业务数量来影响风险分布实现风控的目的。这种数量策略的选择,可以是不同信贷机构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下被动选择,也可能是不同机构基于风险认识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小额数量的策略就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为了谨慎和稳妥起见,以小额业务数量、以试运行的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地试错,逐渐掌握客户风险分布规律,积累风控知识和经验。这是大多数小型和新兴消费信贷机构采取的保守型策略。但是,保守策略并不一定最优策略,因为业务量太小,局限在特定的场景和行业,反而风险更为集中,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加剧风险。
大数策略就是利用统计学中大数定律,业务量越大,风险概率越收敛于一个稳定值,确立既定条件下的消费信贷风险分布的客观规律,就可以采取合适的价格覆盖风险,从而获得稳定盈利。在信贷风险分布稳定的条件下,大数策略并不会因为业务量增大而增加风险。
10.结构策略:集中与分散
结构策略是与数量策略密切相关的一种策略。小量策略一般对应的是结构上的集中策略。在业务数量较小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定场景、行业或者领域,集中力量深入挖掘和开拓业务。这种在结构上的集中策略,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集中的业务领域恰好是风险相对较小的领域,必然取得良好的风控效果;另外一种结果可能是集中的业务领域恰好落在了风险较高的领域,风控效果不佳,不得不再另寻其他领域。所以,集中策略的风控效果可能是两极分化的结果。
大数策略本质上就是通过客户的分散分布进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这就是俗话说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消费信贷风险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消费场景,可能具有不同的内在风险分布规律,分散策略就像保险业务一样,尽量将业务无差别地分散在不同的地域、行业、领域,不能将业务集中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否则这个领域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三、相机性策略
注意,这里的相机不是错别字,不是指照相机,而是指随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的意思。
11.主动与跟随
在不同的条件下, 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选择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不同策略。
对于风控能力强大的信贷机构而言,主动降低风险是风控最有效策略。当然,主动控制策略,依赖于信贷机构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不仅要看信贷机构是否能够建设一套强有力的风控体系,更要看是是能够支付源源不断是大数据风控成本。因为主动风控体系的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都较大,没有较大的业务规模支撑,主动风控体系巨大建设和维护成本不能通过客户规模有效摊销的话,那整个风控体系就难以维系。
对于那些风控能力有限的信贷机构而言,采取被动跟随的搭便车策略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比如采取与实力更强的消费信贷机构合作,进行联合贷款或者接力贷款,不仅可以利用合作机构的风控能力,还可以让合作机构一起分担风险。因为节约了自建风控体系的成本,甚至可以利用更低的价格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抢走其他信贷机构已经通过风险评估的老客户,未尝不是一种更低成本的风控策略。当然,完全的被动控制也不可能持续,随着实力的增强,也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善自己的主动风控体系。
12.静态与动态
消费信贷市场的不断变化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策略应对相应的变化。
静态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不管外部市场如何变化,消费信贷机构按照自身内部条件设定一定的风险偏好,采取稳定的风控策略。这种策略的方法论基础是内因作为决定性因素,以稳定策略减缓外部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策略往往形成一种自动稳定器作用,在外部风险升高情况下,固定风险策略使得业务量自动减少来控制风险;反过来,在外部风险降低的情况下,固定风险策略也可以使得业务量自动增加而分散风险。这种静态策略可能更适用于外部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
动态策略就是随机应变的调整策略,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消费信贷机构主动根据情况采取相应调整。这种策略的方法论基础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必须利用内因的主动变化来适应外部因素的变化。当消费信贷机构预测到外部风险升高的情况下,主动提高风控标准;反过来,当预测到外部风险趋缓的情况下,则主动降低风控标准。这种策略的优点可以取得较好的风控效果。不过,其缺点是一旦预测外部变化情况不准确或则错误的情况下,轻者可能错失有利发展良机,重者可能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13.顺周期与逆周期
众所周知,金融和宏观经济在整体上周期性波动较大,而消费则是比较稳定的变量,波动性较小。消费信贷受宏观经济、金融和消费等因素影响,周期变化的特征比较复杂。在经济和金融的下行周期阶段,客户就业和收入下降,消费信贷风险增加,同时,客户为了维持稳定的消费需求反而会增加消费信贷需求;在金融上行周期阶段,客户就业和收入增加,消费信贷风险下降,但稳定的消费需求反而降低消费信贷的需求。
顺周期策略就是在下行周期阶段,通过收缩业务,加快资金回笼来降低风险;在上行周期阶段通过加大业务投放、延缓资金回笼增加收益。但是,这种策略可能因为消费信贷产品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期限错配带来更大的风险。经济下行阶段客户收入减少时候再加快资金回笼可能反而增大客户的违约风险;经济上行阶段加大业务投放,可能等到客户需要还款时候又刚好碰到经济下行带来新的风险。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及时调整应对外部变化,比较适合周期较短的产品,因为产品周期短于经济周期的一半时间,在经济上行周期阶段全部完成整个产品投放和还款,在经济下行阶段很少开展业务。所以这种策略比较适合较小规模的信贷机构。
逆周期策略则是相反,在经济下行阶段,为了防止增加客户违约风险,反而通过延缓还款、降低息费暂时降低违约风险,并且充分满足下行阶段客户的消费信贷需求增加业务投放;在经济上行阶段,随着客户就业和收入增加,加快资金回笼,并根据客户消费信贷需求下降减少业务投放。这种逆周期策略的优点在于不是根据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而是根据微观客户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不仅有利于短期减缓客户客观违约风险,也有利于趁机扩大业务规模。但是这种策略的缺点在于属于相对激进的策略,先替客户承担违约风险将风险延后,万一把握不好回款节奏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这种策略适合产品生命周期长于宏观经济周期的情况,在一个宏观经济周期内刚好完成业务投放和回款,只有实力较强的大型信贷机构,具有长期和大规模的资金才能实现。
上述二十六种风控策略,各自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比如大型的消费信贷机构比较适合采取内部、主体、事前、激励、存量、间接、低价、长期、大数、分散、主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相反,小型消费信贷机构比较适合采取外部、辅助、事后、处罚、增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集中、被动、动态、顺周期等策略。
再者,对于高风险客户群比较适合采取内部、辅助、事前、处罚、存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分散、主动、动态、顺周期等策略;而对于低风险客户群,比较适合外部、主体、事后、激励、增量、间接、低价、长期、大数、集中、被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
另外,对于客观违约风险,比较适合采取内部、主体、事前、激励、存量、直接、低价、长期、大数、分散、主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而对于主观违约风险,则采取外部、辅助、事后、处罚、存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集中、跟随、动态、顺周期等策略比较有效。
本文由悠然发布,不代表答财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