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紧盯利率!已经惨跌的全球债市,又将迎来“供给洪峰”
随着各国央行逐渐减少疫情时期的债券购买,债市的供需关系变得不那么友好了,收益率进一步上升的压力将增加。
回顾2021年,由于通胀飙升且央行努力抑制物价增长,多个市场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市因此受到重创,数据显示涵盖68万亿美元主权债和企业债的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在2021年录得近5%的负回报率。
2022年,如果各国央行迫于物价压力而采取比预期更快的紧缩政策,债市可能会进一步受到冲击。
除了直接的加息,从债券供需来看,尽管多国政府将减缓财政支出,削减发债规模,但今年全球央行对债券的需求预计将大幅减少,使得净供给依然较高,从而今年的债券“供给洪峰”仍将持续。
据彭博社数据,全球央行的债券净需求将在2022年下降2万亿美元,最终投资者将额外面临约23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供给增加。这将加大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上升的压力。
2022年各国政府债券供应预测
(表中数据单位为:10亿美元)
据彭博社展望统计的数据,2022年,美国政府净债券发行量将出现最大降幅,但同时美联储购债规模也将出现最大降幅,预计美联储将从2021年的9600亿美元国债购买量压缩为大约600亿美元的购买量,然后从7月开始将其资产负债表缩减约3000亿美元或更多。
虽然美债的供给撤出规模巨大,但随着美联储准备加息缩表,供给减少也只能给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投资者带来些许安慰。
欧元区净供应可能增加,部分原因是欧洲央行将逐渐削减购债规模,其中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净供应增加较大,相对于德国,这些市场可能面临额外的压力,德国的净供应预计将减少。
日本的债券发行量将减少,因为赎回量小幅上升拉低了政府净发行量,同时日本央行也会采取措施抑制收益率上涨。
英国国债发行量将减少,但在英国央行12月结束QE计划后,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负担。
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高级副分析师Angelo Manolatos表示,随着加拿大央行在10月份决定结束资产购买后迅速缩表,加拿大债券净供应将激增。
澳洲联储计划逐步结束购债,该国对私人投资者的债券供应将大幅增加。2021年,澳大利亚政府每发行一张债券,澳洲联储就会买进大约3张政府债券,去年该国有效供给减少了1280亿澳元。
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的James McIntyre表示,今年投资者将面临约760亿澳元(合550亿美元)的额外债券供给。
潜在的更高收益率对整个市场影响如何?
关于实际收益率,摩根大通固收团队也在最近的报告中认为,当前远期通胀率和美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很大,可能会开始收窄,这将导致更高的实际收益率。
该行表示:自2020年初以来,债券收益率一直难以跟上通胀预期上升的步伐,两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缺口。目前的情况与2012-2013年欧债危机期间观察到的情况相似。当时,流动性过剩导致收益率低迷,但通胀预期走高。随着美联储开始taper,两者开始靠拢,最终差距缩小。
摩根大通认为,这一次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反应,通胀预期可能会出现逆转,同时长期收益率可能会上升。在今年的第一周,通胀盈亏平衡下降了10个基点,而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上升了20个基点。
由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预期通胀率,如果名义利率上升和预期通胀率下降,实际利率将上升。
至于实际利率上升的影响,摩根大通认为,虽然这显然对高估值的优质债券代理市场构成相对不利的影响,但短期内,收益率上升不会对股市造成重大损害,至少在实际利率转正之前不会。
该行认为,只要收益率上升有正当的理由,包括增长好转,相信股市应该能够承受这一走势。毕竟,与信贷和债券不同,股票是一种真正的资产,可以对冲通胀。
目前,美国实际利率仍处于负值区间。
股票和固定债券收益率之间的估值缓冲仍然很大,约为100-200个基点。
尽管美联储出现了一些鹰派倾向,但对企业来说,融资条件和银行贷款标准仍处于宽松状态。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信用利差、违约率表现良好。
利率上升背景下,大宗商品和金融板块是最佳仓位
行业影响方面,摩根大通认为,实际利率与行业之间的相关性很明显,金融、大宗商品和周期性股票受益于较高的实际收益率,而科技/防御类股则受创。
具体而言,与债券收益率正相关性最高的仍是银行,去年12月,美国的银行业表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出现了缺口,目前缺口在收窄,并应该会继续缩小。
欧元区银行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相关性。
大宗商品和其他周期性股票继续显示与债券收益率的正相关。如果债券收益率持续上涨,采矿、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材料等股票可能会走高。
医疗保健、家用产品和公用事业等防御股则面临不利的一面。在收益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史泰博(Staples)等债券代理可能会举步维艰。
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
此外,科技股与债券收益率的负相关性越来越强。包括更具周期性的半导体子板块,现在与债券收益率呈负相关。
去年,科技板块的半导体部分表现强劲,但该行业的供需平衡可能正在转变。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本文由萧萧发布,不代表答财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